在分辨誰是朋友的時候,我的頭腦可以很簡單,就只是究竟某君是否瞭解我。但事實上,所謂「瞭解」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。以我自己為例,我自認是一個多重性格的人,但我對自己的瞭解程度,我不認為是百份百的。有些時候旁觀者清,有些人會看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。後來我在想,其實身邊每一個人看我,都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我,如果我說「你根本不瞭解我」,不如說,「我知道你這樣看我,但我很不喜歡」。我們指責別人不瞭解自己,是假設了內在的自己穩定而且單一,也假定了,那就是真實。
王迪詩在情書一文,說到她做替手寫情書,試過為三個女生寫給同一個男生,三個人看到的他都不一樣。我一面看一面想,那到底那個男的會怎樣看?假如A、B、C三位小姐都是吸引人的女生,而剛好那個男生又想找個伴,那他應該會選那個好像最瞭解自己的人?如果三個人說的都沒錯,那讓我選的話,我會選擇話最中聽的那位吧。
每個人的主觀思想引導每個人看到不一樣的表現。這就是,我們在功課裡日對夜對的representation。
另一個representation的例子。D和我都是夜行俠,某個晚上D做好了功課無聊地看我在facebook裡的照片。她突然在MSN裡叫我,叫我看一張照片,說,這個人看起來很溫柔呢。我在電腦前自顧自的傻笑,回她說,M看起來很溫柔,因為我覺得他是一個很酷但又很溫柔的人,所以在我鏡頭下,他都是那個樣子啊。
也許M看我拍的自己,會想,天啊,為甚麼我看起來是那個樣子的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