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看電影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看電影. Show all posts

Sunday, June 19, 2011

Second Chance



" I am just a girl,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oy, asking him to love her." - Anna in Notting Hill



除了National Gallery之外,Notting Hill大概是我在倫敦最喜歡的地方。Notting Hill的浪漫,多少也是因為《摘星奇緣》這套經典的愛情片。

事實是,我知道有這電影,我知道Notting Hill這個地方,我知道The Travel Bookshop,甚至知道《She》和《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》這首歌,我卻一直沒看過這電影。

我以為自己已經是鐵石心腸的人,現在看愛情片也不會太感動,可是我卻被這樣單純的故事擊倒了。Anna和William都是單純地相信愛情的人,於是他們能夠找到對方。他們都是敏感細膩的人,所以受過的傷讓他們份外脆弱。如果Anna沒有鼓起勇氣求他再愛她一次,故事會怎樣結尾?

但現實生活裡,故事都是以另一種方式結尾。

題外話。如果有人用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向我求婚,我應該會感動得不懂說話。但前題是,那個人能夠真心地唱出這首歌裡的一字一句。(okay,我覺得自己好變態。雖然我偶爾會祈求,能夠遇上會那樣懂我的人。)

Sunday, April 3, 2011

《Never Let Me Go》之後的題外話


- 看Never Let Me Go,最重要的原因是Carey Mulligan。自從An Education之後,我就開始對她著迷。她有林嘉欣那種率性爽朗的氣質,但願她會一直演下去。

- 兩位A醫生都去看了,今日跟我說,喂,這電影真的很悶。對我來說,電影確實是很悶,但不是悶場的那種悶,而是一種令人不安的慢節奏。主角們生活的世界就是那樣的單純,單純得沒有足夠的外來接觸去讓他們理解那些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。對他們來說,嫉妒、慾望、憤怒、不安都只是一些悶在胸口的壓迫感,無法解釋卻又揮之不去,而這些原始的情感卻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決定。於是那一晚看過電影後,我一句話都不想說,彷彿被那種壓抑的情感吞下去了。

- Carey Mulligan和Keira Knightly第一次同場演出是Pride and Prejudice,Keria演主角,Carey當時是大配角。幾年下來,Keira擔正演了很多部英式文藝片,Carey卻到An Education才現鋒芒。到了今日,Carey當上了第一女主角,Keira當第二女主角,果然外國電影圈真的人才輩出,有潛質的人終會跑出。同樣的事發現在香港,一定會炒出不和、爭上位的新聞。

- 看到Carey在電影裡的髮型,我好想把頭髮留長,然後電個那樣的髮型。鬆鬆軟軟的,很好看。

- 這個故事要拍成電影其實很難處理,主要是由於原著是以第一身敘述的關係。要將一個第一身敘述的故事變成電影,難免要創造很多支節對白,和原著沒交代的視角,同時要把Kathy很多自我剖白淡化和刪除。於是看了電影的第二天,我就買了原著來看,讀起來確實是另一種體驗。


Friday, October 29, 2010

大日子

有兩件好事情發生。

第一件事,就是我的另一個blog終於從蜘蛛網裡被拯救出來。我的另一個網誌,其實開了一、兩年,原本的意思是寫關於手作仔的東西,順便看看會不會有人看了網誌有興趣買我造的頸鍊。剛剛幫家姐造了兩套飾物,於是就順道寫一個entry了。賣飾物這個念頭也不是為了賺錢,我算過,除非開店也賣材料和開班,只賣手造飾物是賺不了錢的。我只是想自己做的東西,找到一戶好人家吧。為自己做飾物,很快就失去興趣了。

另一件事,就是已經確定了我的論文合格,而我正式拿到我的碩士了!現在想起來,寫論文的那幾天真的是非人生活,現在我在公司裡,做甚麼都不覺得苦。大概是我仍然在learning curve的開頭吧,而我的學術生命已經到頂了。所以說,我是沒有讀博士的才能了。

因為知道合格了,於是拉了A醫生去看《抱抱俏佳人》。A醫生是丁太的番薯,於是他曾經好差的說過,呢個世界上面應該得我肯陪你去睇林峯。(我:車!)戲比預期中好,葛文輝和麥玲玲的加入有點驚喜,只是我比較抗拒無線組合的演員。我和A都覺得周秀娜的角色不應該由她來演,但數來數去也只數到鍾嘉欣可以。於是我大叫,救命,那不就是變了無記電視劇了嗎。

其實這次林峯的角色已經有點突破,最少比電視裡的他開放得多。哈,說起來,我跟A看到林峯的一次在床上睡醒的一幕,都很自然地想起他的演唱會然後笑了起來。

(說了一大堆沒有深度的「影評」。其實我完電影確實有些感受,不過要組織一下才能寫下來。睡一覺才想吧。)

Wednesday, August 25, 2010

看《Inception》的理由

(今天人人仍然在說菲律賓的人質事件。我知道身邊有人難過得失眠了,但大概我仍然未完全消化恩師出意外的消息,於是我已經習慣了如此的麻木。對於這事的看法,我不敢說得太盡,因為在那個看直播的晚上,家裡的工人姐姐跟我一起看得眼紅紅。我們跟人質和家屬同哭,但其實也有菲國國民為著菲國政府和警察感到羞恥。我不願意見到一個善良的人感到不必要的壓力。而我決定了,不寫這件事。)

最近常常有人叫我去看《Inception》,結果那天很即興地看了。如果你問我,為甚麼要看,我可以給你好幾個理由:

1. 為了瞭解電影有多複雜。推動我去看電影的主因是,不斷有人問我有沒有把電影看明白。我看過之後,完全不明白為甚麼人們會狂問這個問題。的確,電影的結尾給我們兩個可能性,matrix or not martix,很簡單。

2. Leonardo DiCarprio 真的十個有型。第一次看他演的電影是《鐵達尼號》,但感覺他像花瓶,不太喜歡。後來再見到他是在《Catch me if you can》,真是「士別三日,刮目相看」。那時候他已經開始長胖,但演技卻開始成熟。在我眼中,能夠有這樣的演技去演高難度角色的男演員,就只有他和Johnny Depp。(同樣高水平的女演員似乎比較多。Kate Winslet是一個好例子。於是《Revolutionary Road》是那樣的不容錯過。)

3. 有演《500 Days of Summer》的 Joseph Gordon-Levitt。我覺得無論怎樣看他都跟陳鍵鋒長得很像啊。在《Inception》裡Eames整Arther的場口很好看。

4. 電影裡間中有笑位,是認真好笑的那種。

Tuesday, June 29, 2010

她也不過是一個凡人

一.
這個summer trip在倫敦完結。在離開倫敦的前一晚,我看了《Love Never Dies》。我知道我早就說過這一定不及Phantom,但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讓我動容了,於是趁有伴兒,無論如何都要看一次。Webber的音樂仍然有水準,但LND不像Phantom,裡面沒有太多凡人也可哼在嘴邊的歌。每一首歌都是寫給擁有好嗓子的人唱的。

看LND之前,我只是大概知道故事,到我真正看音樂劇的時候,把它跟Phantom對照,我就開始困惑起來。Webber很明顯偏心於Phantom這個角色,甚至我懷疑他對這個角色有點迷戀。LND其實是關於Phantom的故事。它讓這個角色立體起來,而在結局給予他「應得」的補償。(故事裡的悲慘人物,總是會好過來的,不是嗎?)原本以白馬王子身份出現的Raoul在LND變了一個潦倒沒出色的丈夫,已經不是唱All I ask of you的深情男子了。更難以想像的是,Christine其實不是純潔的公主,不是那個要被Raoul拯救的無助女孩;她也不過是血肉之軀,愛Phantom的靈魂於是跟他偷歡,但卻因為厭惡他的外貌而選擇英俊出身好的Raoul,多狡猾。於是All I ask of you那動人的承諾,因為故事的延續而變成可笑的謊言。

劇終時,Phantom為勸Meg放下手鎗,說,傷痕纍纍的人,內心其實也可美麗,只是人們沒有用心去看,不是每一個人,都像Christine那樣完美。LND裡的Christine哪裡完美?她是Phantom心中的美麗印象,但她也不過是一個凡人,貪戀美麗的外表,同時又想得到夢想和愛情。所以我不得不原諒她。


二.
差不多每個說起SATC 2的人,都說故事變了,那四個不老的New York Girls慢慢地變得跟普通人一樣,怕老,怕寂寞,需要傳統的感情關係。今天我終於都看了SATC 2了。雖然我認同身邊的人們的講法,而覺得SATC的精神消失了,但另一方面,我又覺得應該同情地瞭解。

看了電影的朋友,你們留意到,她們四個老了很多嗎?SATC一路拍下來,其實也都是演員們成長成熟的記錄。她們四個拍到這一集的電影,跟最初的她們比,皺紋都多了很多。雖然如此,她們卻比從前多了一份成熟的韻味,也比從前打扮得高貴。外表和衣著也如此,她們的心境又怎能沒有改變?當然,作為SATC的粉絲,我們會想她們永遠不老,永遠有活力地date\ flirt下去,但現在電影的「膚淺」和「世俗化」告訴我們,其實她們也不過是凡人。Dating她們也許很擅長,但說到婚姻生活和當母親,她們也只是在探索吧?唯一不變的,是那種girlfriends forever的溫暖吧。

所以她們講婚姻,怕老,怕寂寞,我也原諒了。


三.
我下了決心要成為一個旅人,四海為家。把探索世界視為理想,叫我安心下來,因為我終於找到可靠的出路。當我決定了下一個目的地是法國之後,我突然想起從前,然後我就明白,那時候其實是我把喜歡的人推開。我一直都在尋找離家出走的辦法,然後當我遇上他,我就以為那是出路。於是我變得不再是我自己,而是一個企圖把感情變成出路的人,但我卻沒有說過,要離家出走的理由,也沒有發出求救訊號。我以為自己能夠把委屈骨一聲吞下然後做一個健康正常的人,然而我的不安出賣了我,但卻又沒把我的軟弱翻開來。

如果時間能夠重來,如果還有下一次的相遇,我一定會把我的軟弱說出來。我也不過是一個凡人,也會害怕被拒絕,也會害怕需要安慰的時候,沒得到一個及時的擁抱。

Monday, June 21, 2010

Can I have this dance

星期天的Marseille店很早就關門了。吹了一整天風之後,就回到酒店裡發呆。我想起電腦裡有幾套未看的電影,對啊,我愛放幾套愛情片在電腦裡,想發呆的時候正好合用。剛才看了很舊的一套電影,是《戀情告急》。

電影裡面,Crystal說,每一段戀愛過後,都會從對方身上帶走一些習慣,然後會陪著我們到後來的戀愛。我只記得我的手錶從此不再戴左手,但我卻沒怎麼帶走別人的習慣。也許,說真的,我從來也沒有很固定鮮明的習慣和性格。Crystal帶著黃啟明跳舞的時候,我不禁在想,如果那一天,你說願意跟我一起跳舞的時候,我說我也很想跟你跳一次,那會怎樣呢?

我相信我每次做決定的時候,在決定的那一刻都是對的,雖然很多時候,過了一陣子回望,因為環境和種種因素改變了,總是會覺得如果當日作了另一個選擇也不是太壞。但我清楚知道,不是我當日做錯了決定,而是後來的日子裡的種種讓不可能變得有可能。於是我只能夠誠心祈願,下一次機會再來的時候,希望是right time right situation。

Wednesday, March 31, 2010

寫在《前度》以前


早陣子看到N在facebook貼了《前度》的trailer,我就不能自拔地翻看了很多次。我一直都覺得,遇過的人和事,都會成為生命的養份,而曾經愛過的人,佔的份量特別重。舊人在你生命裡佔了很重要的部份,因為只有在愛情裡,一個人才會真正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,然後因為愛,所以反思自己在生命裡想追求甚麼。又,因為曾經愛過,於是也會試過去迎合對方的喜好,因為這樣,就會更清楚自己的喜惡,和生命裡不能妥協的部份。

那一年分手的時候,我跟自己說,有一天再遇上他的話,一定會更好。究竟過了許多年以後,會仍然覺得某君吸引,還是會理性地覺得人的本質和價值觀大致上不變,於是從前的問題今日還是問題?

剛才跟N聊天的時候,提及前度這個issue。她說,她覺得前度應該在那位前另一半有需要的時候,給予關心和支持,畢竟那是你曾經深愛的人呢。我當下就想起,那套我還沒有機會看的《前度》。大概就像那個故事一樣,有些舊人,你仍然覺得吸引,但想到要放棄眼前的幸福,和想到當日跟舊人分開的種種,有些關心,還是可免則免吧。萬一揭開了潘朵拉的盒子,那些吵架和傷心的畫面,是否要重來一次?大概只有那些誤當兄妹感覺作愛情的錯愛,在協議下回復朋友身份,那些關心才能來得純淨。N說的關心,在我看來很奢侈,像是經過幾個房間那麼大的蒸餾器滴出來的一滴水那麼難得啊。

(題外話。Trailer裡那句「點解你要對我咁好啊」真的是很經典的,感情開始的提示,即使那句話沒有被誰說出口。)

Saturday, March 13, 2010

七十二家租客

新年都過了整個月了,我才看《七十二家租客》。跟A聊天之後,我找來了幾套想看的電影。明明最想看的是Sherlock Holmes,可是卻很自然地先看了《七十二家租客》,因為,有林峯嘛。

我得說,林峯的角色,是其中一個完全沒發揮的角色,更甚是他出場的第一個鏡頭,我完全認不出是他。(但我覺得最後的群舞裡,他穿的衣服很好看。深紅配灰,是我其中一個最喜歡的配搭。)我覺得看這電影很辛苦,因為每個鏡頭我都在認人。原來陣容太強勁的電影也不一定好看,人太多,顆顆都是星,要把視線如何放才好。那些戲份重的角色暫且不說,戲份少的有幾位我覺得很搶鏡,例如開場的包租婆佘詩曼和片尾的胡杏兒。胡杏兒那個是笑位,當然是因為她的角色是Bosco的「女神」,這個association玩得好。說到association,這部片子有好些笑位,都是看無記長大的人,才懂得笑。例如說,程至美醫生和向眾仁醫生的出現(我即時想起《畢打》裡開了一樣的玩笑),還有鄭嘉穎以消防員的身份出現,當然還有laughing哥(雖然這個沒有太大驚喜)。

有兩段我真的覺得極好笑。其中一段是Bosco moonwalk,明明Stephy是讚美他覺得他很有型,但他竟然自我踢爆他是踩了屎。另一段是石堅(即張學友)像拍MV一樣唱愛是永恆(那些很明顯就是MV鏡頭),然後被王祖藍,即石堅兒子,按停了CD Player叫老爸不要再扮張學友,因為扮得不像。然後鏡頭一轉,王祖藍說,張學友是這樣唱的,然後他就唱起愛是永恆來,而且是張學友的聲音!我真的笑到眼淚直流。

其實我也挺喜歡看賀歲片的,嗯,因為我喜歡新年囉。

(的確我可以用很學術的角度去說這電影,但笑過就算了,不必認真。)

Friday, March 5, 2010

舊瓶新酒

當年《鐵達尼號》上畫的時候,所有跟該電影有關的人和事,都大熱起來。於是當時對電影完全不認識的我,也留意起當年的Oscar來。隨著電影大熱的,當然包括了里安納度。究竟有多少人記得,在《鐵達尼號》前,里安納度演過Baz Luhrmann的Romeo?我記得,因為我是其中一位粉絲妹妹,因為《鐵》熱而給男主角起一起底。他的Romeo and Juliet我沒有看,但我記得那個聽到也不想看的中文譯名,《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後現代激情篇》。天啊,「後現代」已經夠好笑,還嫌故事本身不夠激情所以要加上「激情」二字?

說起這電影,是因為下個星期的Performance課,是關於Film Adaptation。原本是看Taming of the Shrew的,可是不知誰說起Romeo and Juliet,於是就變了看這電影。(Taming of the Shrew我也會看,每晚看一套其實也不過份。)剛才看到Balcony scene,我已經忍不住笑了出來。我沒有看過舞台版的,可是印象中那一段「Romeo, Romeo, why art thou Romeo? 」都是爬露台的。那個設計有點意思,因為傳統的求愛橋段都是求愛者跪下向高高在上的愛人示愛。可是在電影裡,在Romeo爬露台的時候,發現那不是Juliet的房間,他倚在爬到一半的牆上,Juliet就從他旁邊的升降機裡(!)走出來。然後還要抱著跌入泳池。我差點笑出聲吵到我的同屋。

餘下的評論我要看完才可以寫得出,但有一點我覺得看得很不舒服的是,電影時間的處理。平常我們看電影,影畫裡的時間跟我們的時間是不同的。很明顯的例子是《阿飛正傳》裡,「一分鐘朋友」那一段。那一段戲裡有幾個鏡頭拍了秒針走過時鐘上不同的位置,於是,雖然實際上沒有一分鐘那麼久,我們都覺得那是過了一分鐘。我們從電影裡的分鏡、角色的裝扮、場景的轉換,甚至日夜更替等知道時間,並且覺得短短一兩個小時的電影,可以擴展去交代一兩個月甚至一兩年的事。舞台劇的時間,則要靠演員上台下台、轉換場景和對白去交待。Baz Luhrmann的Romeo and Juliet讓我看得有點頭痛的原因是,他把舞台分了幕的地方,一場接一場地演下去,例如那一場當Romeo被他的表兄弟拉出派對之後,他轉身走回去潛入Capulet家去爬露台,感覺上很有壓逼感。(當然,也可以說,是導演想強調那一見鍾情的力量,難怪會被加上「激情」二字。)我個人認為要把故事搬上大銀幕,就不能用舞台劇的手法來處理時間,因為電影畫面較舞台劇豐富得多,假如不適當地延長故事裡的時間的話,會讓人看得透不過氣來。

不過那些換了做槍,但仍然叫做劍的「劍」,真的很好笑。

另一個「舊瓶新酒」。早陣子我心癢想買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,上網看到Amazon賣得便宜,於是沒多想就買了。下定決心買的原因是因為看到書的第一句話:「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zombie in possession of brains must be in want of more brains. 」看過Pride and Prejudice原著的,不用我多說就知道我為甚麼一看就笑過不停。沒看過的,上網找找Pride and Prejudice的第一句吧。這本小說的開頭,是其中一個很著名的開頭。

Friday, February 12, 2010

Be My Valentine: 再造人之戀

每次想起Rain唱山歌那一幕,我就想把電影再看一次。他真的很可愛呢。

英君的婆婆說,存在的理由是無論怎樣都要活下去。只要努力活下去,生命裡美好的東西就自然伴隨著來,例如愛。一順偷走英君的,都是情感的部份,因為他「偷走」了,就感覺到她感受到的。這看似是一種交易,但如果我們解構愛情,就會發現其實所謂愛,就是與對方身同感受。她的感情其實還在,只是她認為被偷走了,而他把自己感覺活起來的事實歸因於偷走了她的情感。一順偷走了英君的同情心,但同時她也偷走了他的心。

在那個瘋狂的世界,沒有身份地位,沒有現實考慮,愛情就是純粹的美好感覺。那種單純的衝動會叫人無法解釋地追著一個人走,又叫人不自覺地借了別人的語言來說話,就是為了去理解,和被理解。

Thursday, February 11, 2010

Be My Valentine: Music and Lyrics

重看這電影,除了是因為B的推薦之外,是有別的原因。那陣子,有一個人知道我喜歡看電影,於是就陪我看了很多很多,看得密集的時候,幾乎每一個星期都看。在電影院裡看到新的trailer,就會記下彼此喜歡的,然後相約看電影。其實他並不是太喜歡看電影,最少,不喜歡我喜歡看的那些。現在人家有新的伴兒去看電影和戲劇了。

然後我才發現,原來要走出陰霾,對其他人打開心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更難得的是,遇上一個盡力助你走出陰影的人。Sophie和Alex都活在別人的陰影下,於是他們都忘記了自己的才華,幸好他們遇上彼此,因為他們需要對方的能力才能完成一首歌,所以他們就不自覺地盡力幫助對方克服心理障礙。

他們的心理障礙,是否有點誇張呢?他們一跌倒就爬不起來,是否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?從前我總是覺得甚麼事都要由自己解決,跌倒就自己爬起來,說一句,我沒事。現在我倒是開始理解為甚麼Sophie和Alex可以沉淪在不安和負面情緒那麼久。很多時候,假如你對一些人和事投入過真感情,就算你很瀟灑地說句沒事,就算你認為自己活得很正常,在別人眼中,也許你只是勉強地過著。就像是感冒未清,你自覺精神地在街上走著,可是別人一聲你的聲音就知道你還在生病。故事裡的主角在受傷過後,其實都尚算正常地生活著,只是他們都沒有察覺,因為受了的傷還沒有被根治,他們對生命欠缺了一份熱情。

現在的我,似乎也忘記了那陣子看電影看表演的感動。已經太習慣一個人入場,看過後最多只會寫寫感想,而不會像從前一樣,激動地說著自己的想法。

Monday, February 8, 2010

Be My Valentine: The Notebook

我說,我要挑選七套看過的電影作為情人節巡禮,其實七套裡面,有一套我是沒有看過的。我只看過這電影的原著小說,坦白說,看完之後我真的不明白為甚麼他的書那麼暢銷。因為小說的故事節奏實在太慢,於是我一直都沒看電影版,怕電影也是一樣的慢。但由於B和Y都極力推薦,所以它就榜上有名了。

其實Noah和Ally在故事裡都拋棄了一個跟他們相愛的人,但讓我很訝異的是,他們都沒有說過一句對不起,而被拋棄的一方,也沒有苦苦衰求過,彷彿他們都接受,Noah和Ally是註定的一對。也許不能這樣武斷地說註定兩字。我覺得,他們能夠如此處理多角關係,是出於他們對自己追求甚麼的理解,並且堅定地相信曾經擁有的愛情是真實的。Lon跟Ally攤牌的時候理智得很,他沒有以退為進扮有型地讓她選擇(而其實心底裡是想以此為手段讓她內疚),而是他坦白地說,他愛她,但他希望她心裡只有他,而無論他怎麼做,他都知道他沒辦法讓她回到他身邊。於是他們對對方說句我愛你,擁著哭過就分手。

我一直都覺得,在愛情裡,是不必說對不起的,因為道歉就是不承認擁有過的是真實的。因為在愛著某個人的時光裡感受過一切,並且學習和成長,那些時間就已經不枉過,又何以需要一句對不起?於心有愧,不過是出於自視過高,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能給予感情就是負了別人。Ally和Noah都放棄了其他人,但他們都沒有愧疚,沒有回頭望。他們選擇了彼此,就珍惜他們選擇了的幸福。

Noah的感情觀很正面,也跟我的想法很相似。遇上對的人,就是能夠開闊你的世界,讓你有信心和動力令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,也讓你正視真正的自己和內心的渴求。因為Ally,Noah完成了以為不可能的事,即使她一度不在他的身邊;而另一方面,Noah讓Ally面對自己的生命,逼使她聆聽內心的聲音。這樣的感情,的確可以令到人生很美滿啊。

上一次我說,如果有人能給我讀詩,那是多麼浪漫的事。Noah他可是反覆地為他深愛的人說著同一個故事呢。而年輕的他,坐在門前為她讀詩的一幕,真的很浪漫。

Sunday, February 7, 2010

Be My Valentine: 假如愛有天意


為延續《Pride and Prejudice》詩意的浪漫,今晚我選擇看《假如愛有天意》。

看《假如愛有天意》,就不能不貼一貼圖。我想,我大概已經說過一百萬次,女主角孫藝珍跟C很像。這套電影不算最像,有另一套,孫藝珍梳長直髮分界的造型,皺起眉頭的時候簡直跟C一樣,也就是因為太像,於是我跟D一起看的時候,才發現我們都認識C。

題外話說過了,就應該回到電影上去。電影英文名字很好,因為故事真的很經典。如果之前看的《後備甜心》是溫暖而理性的,而《Pride and Prejudice》是細水長流式的優雅浪漫,《假如愛有天意》則是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。但即使是這樣,我每次看的時候,都不會問「為甚麼他們不直接說」這些問題,因為故事本身,就充滿詩意。人物們表達感情的方法都很委婉,有點蠢,可是卻很浪漫。如果追求若即若離的浪漫,會毀了一起的幸福,應怎麼取捨?故事裡的人們,都只是順著命運而走,明知其不可,於是就在縫隙中偷取微小的幸福。

「當陽光照在海面上,我思念你
當朦朧月色洒在泉水上,我思念你」

現在的人,還會寫情書嗎?不是那種交待近況,幻想將來的書信,又或是那些情慾短訊,而是那些吐露愛意的詩句。有些人,覺得自己文筆不好,或怕肉麻,於是就沒有提筆的勇氣。有些人,文章很好,於是就舞文弄墨,以自己的才華作為追求心儀對象的手段,那樣的情書,怎麼寫都不耐讀。我想起《Sex and the City》裡面,Big因為不會以文字表達自己的心意,於是每一天都電郵一段著名的情書給Carrie,到最後那天,他說,他不會寫情信,於是就借別人的手來表達愛意。這樣的「情書」也很動人,動人在於他明白,情書盛載的,是心底裡最溫柔的感情。現在的人生活太急促,於是都不會給時間情感去沉澱,那種浪漫來得太奢侈。

我一向喜歡詩,我不奢望有人會為我寫一首詩,我只願有人為了我,買一本詩集,然後每晚我在睡之前為我讀一段,那對我來說,就是浪漫。

那一年我看這電影之後,寫了一首詩,來紀念我看到最後一幕的震撼。果然他們兩代人,都是很單純的人呢。的確尚民是耍了一點把戲,但電影裡的主角,都沒有為了愛情耍手段,也沒有為了得到所愛的人而不擇手段。他們都隨遇而安,和懂得放手,於是才特別覺得,那種愛情純淨得矜貴。

Saturday, February 6, 2010

其實像她也不錯



我不太喜歡別人說我長得像哪個名人,大概是因為我討厭被標籤吧,而幸運的是,除了經常有人說我長得很像我媽之外,我的樣子特別得不會很像任何名人。直到某一天,我學生說,我笑起來跟林嘉欣很像。那一刻我聽上去感覺不太討厭,一來我挺喜歡她,二來,我只有笑的時候才像她,於是我也不至於會讓第一次見面的人說你跟林嘉欣很像呢。

剛剛N跟我說,她覺得《An Education》裡的Jenny跟我相似,我上網再看看,突然就明白為甚麼我看電影的時候覺得怪怪的,原來她的某些表情,跟我所認知的我,真的很相似啊。我跟她,笑起來和發呆想思考的樣子都有點像。當然我的臉沒那麼瘦,眼也沒那麼大啦。

Friday, February 5, 2010

Be My Valentine: Pride and Prejudice

這套電影我已經看了不下五次,每一次我需要一個寧靜的下午,我就會放這套電影。到現在我還是覺得,《傲慢與偏見》這個中文名譯得真好。最近跟朋友說起,發現原來不少人都以為我從小就涉獵英國文學。事實是,除了中學時期朗誦背過一兩首詩之外(後來我才知道,有一年比賽的詩是Romantic poet那個John Keats寫的),根本對文學一點認識都沒有。第一次看《Pride and Prejudice》的時候,我是去戲院看的,那時候是為了看女主角,而我根本就不知道誰是Jane Austen。

我喜歡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作品。那幾十年裡,你可以讀到Charles Dickens筆下那黑暗的倫敦,又可以讀到Jane Austen筆下鄉郊的家庭生活。雖然到今時今日英國人仍然崇拜莎翁,將他視為英國文化的象徵,但我所認知的Englishness,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優雅。Mr. Darcy的說話方式正是我喜歡的。

電影最後的十多分鐘總是最牽動我的情緒。看到Darcy在晨霧裡不疾不徐地走向Lizzie,我的心真的跳了出來。而我,每一次聽到他的告白,都會屏息靜氣。

他說,my wishes and affection have not changed, but one word from you will slient me forever。

他真的很elegant,這樣也正是我早陣子說的,成熟地表演。

然後到Lizzie跟爸爸的對話,直到最後一幕,Lizzie說只有在Darcy感到幸福無比的時候,才能叫她Mrs. Darcy,於是他每輕吻她一下,就溫柔地叫一聲Mrs. Darcy,我都忍不住眼淚。明明我已經看了很多次了,但每次如是。

有時候有一陣子,我對作為女子的看法,跟維多利亞時代的觀念差不多。那時候覺得,女子應該結婚照顧家庭,而最吸引人的女子,應該樣樣才藝皆精。只是後來,我愈來愈像Lizzie,不安於框框,也渴望為自己做決定。

直到現在,我還是覺得讀過的那麼多個人物裡面,Mr. Darcy是我的dream man。我也說不出他有甚麼特質吸引我,大概我是喜歡他那種優雅的氣質,和言語間流露的學養。他說出來的一字一句,含蓄得來準確到位,真的浪漫極了。

Y說過,每個女生都會遇上心中的Mr. Darcy,但卻不是每一位都能擁有她的Mr. Darcy。而我看完電影之後想說的是,不是每個女孩都「有幸」遇上Mr. Collins,但每個女孩生命裡總是有類似Mr. Collins的人(或許是他的表兄弟)。

Mr. Collins最讓人難受的地方是他把女人物化,因為他在經濟上是有利的一方,也於出於自信,又或是對自己樣貌身形地位的自卑,他根本就不讓Lizzie有拒絕的權利。她的第一個回應其實已經不算委婉,但他卻硬要將它視為女性的手段,逼使她說出最狠毒的拒絕。從前看到這一段,我會笑個不停,今日再看,真的有點雞皮疙瘩的感覺。如果Collins沒有再次一級的選擇,以他腦袋的接收能力,會放過Lizzie嗎?想起來也覺得很可怕。

題外話。早陣子看到有本書叫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,連A也知道這本書的存在。上次我們說起的時候,真的抓破了頭也想不到為甚麼跟zombie可以扯上關係。而更抓破頭皮的是,這本奇形怪狀的書,聽說將會拍成電影。也許兩、三年後的Be My Valentine,可以來一點歌德式的浪漫。

Thursday, February 4, 2010

Be My Valentine:後備甜心

下午在選電影時候,我就猜到我晚上很大機會是看《後備甜心》,因為最近的我,很需要林嘉欣的笑臉。我說過我最喜歡的女演員,就是林嘉欣,因為她有一股從心而發的正能量。即使她演的是悲劇,都感覺到她內在的力量。

我看香港電影,主要是看口碑,所謂的口碑,就是挑喜歡的導演和演員。只要是某些演員演的,劇本都應該不會太差,因為太差的,他們不會演。我看《後備甜心》,都是因為林嘉欣。

第一次看這電影,應該是半年之前,突然心血來潮要把林嘉欣的電影看一次的時候。喜歡這電影,因為Jill和Jack都很溫柔,所以整個故事都讓人很溫暖。

其實我覺得,會當後備的人,都比一般人懂得溫柔和感情,因為他們有讓人感到舒適自在的能力。但也都是因為太能遷就人,於是就顯得沒有性格而被人忽略。Jill和Jack二人都很懂得在感情裡做得體和合宜的事,於是他們就算是甘心地當著後備。所謂的甘心,可能只是出於自欺欺人的愛。志安跟Jill說,他跟女朋友分手了,想Jill跟他去上海的時候,她呆了一下。大概她是發現,當critical的話說出口以後,才發現自己早就已經不愛了。後來她在Jack的床上睡了一晚,第二天早上,他跟她說其實他們甚麼都沒發生,她的樣子告訴我,也許她就是想有些甚麼發生了,那樣她就能理直氣壯地離開那已經不愛了的人。

看電影的時候,我想起了A和我自己。A和我都很清楚在感情裡如何大方得體,而我跟他都是細心敏感的人。像我們這樣的人,最懂得守候吧,而且,說真的,我們都對感情抱有單純的正能量,有時候甚至有點執著。其實有這樣一個夥伴真的挺不錯,最少,我們明白對方不是在做傻事。

有時候我會想,戀愛是否像那隻想像出來的狗一樣,還是要一個人去承擔。因為多了一個人在你的世界裡,於是你就要多想一個人的事,也就是要比一個人的時候更堅強,為的是能夠包容對方的一切。像Jill和志安那種所謂的關係,其實都只有Jill一個人在想,但因為她以自己的精神支撐著她的愛情,所以她能夠冷靜理智地只去注意愛情裡甜的部份。Jack跟她那種雙向的關係,因為她沒辦法完全掌握局勢,也許就讓她不安了。

有些時候,重要的其實只是proper closure,可能早就不愛了,只是要說了某些話,才會發現原來已經不愛了。想到這一點的時候,我從心裡微笑起來。

Be My Valentine

去年我說過,要自製情濃七日,希望能夠成為自己小小的傳統。屈指一算,現在開始看也就差不多了,可是要看哪七套,真的讓我想得頭也大了。我腦袋裡的電影庫存量挺高,可是有些電影才剛翻看過,最近上那些很好的愛情片我都看了(要不是這樣,Bright Star一定榜上有名)。結果借了B的腦袋一用之後,大概就成了今年的清單:

《Music and Lyrics》
《The Notebook》
《Pride and Prejudice》
《假如愛有天意》
《再造人之戀》
《後備甜心》
《藍莓之夜》

我刻意選擇自己已經看過的電影,一來是為保障自己不會忽然看到爛片而破壞心情,二來是希望自己能每年藉這個機會,在電影裡反省自己的愛情觀。因為已經看過最少一次,於是就能在看電影和寫感受的過程裡,知道自己的成長。由今天開始到情人節那天,我會隨心情看上面的七套電影,然後寫一些感想。(下一年不用再上學的時候,我真的會連續看一個星期的。)今晚要看甚麼?還沒有決定好呢。今晚才算吧。

Sunday, January 17, 2010

Love like grownups\成熟地表演


剛剛偷懶,跟同屋一起看了《It’s Complicated》。故事裡的Jane和Jake離婚十年後在情感上仍藕斷絲連,分開不見了,但卻會各自想像著跟對方終老的一切可能性。於是,因為兒子的畢業禮,造就了他們再次溝通的機會,然後他們的幻想,就變成一次真實的affair。

故事很簡單,但裡面包含的情感和問題複雜而豐富。Jane將這一次affair看成探索自己的旅程,一方面想知道自己十年以來的成長,另一方面想知道,她跟Jake的感情是否仍在。她在跟Jake的婚外情裡同時遇上富有魅力的建築師Adam。最觸動我的是她跟Adam在電影尾聲時,在辦公室裡那段對話。

Adam說,我不能讓自己牽涉這段關係之中,但無論如何,你都應該跟他說清楚,這段關係還沒有完結,因為他仍然愛你。然後,Jane說,我只想說,我希望你不要讓別人接手我給你的工作,因為我還希望有機會見到你。

結局當然是完美收場。但Adam和Jane最終有機會走在一起,是出於他們對自己和對方的尊重。我在想,經過過程的種種,Adam怎能坦然接受這段感情的發展?可是他忠於自己,他知道自己被Jane吸引,而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要遠離這些是非。他在混沌過後,再次出現在她的生命裡,然後大膽地對她暗示他的心意。他對感情的智慧,那漂亮的離場,和那大膽的嘗試,我都非常欣賞。我深信只有非常瞭解自己、尊重別人和珍惜感情的人,才能夠做得如此漂亮。

Saturday, May 23, 2009

如果要變成另一個她

說起來,原來我也有喜歡的演員。最近喜歡上林峰絕對是一時的迷戀,但有一個人,我倒是被她吸引了很久。

原來自林嘉欣出道以來,我就看她的電影。最近錯過了她的《親密》和《花吃了那女孩》,真的很可惜,其實我一直都想找時間去看的說。我也解釋不了為甚麼她那麼吸引我,我只是覺得,如果你問我,我要變成怎樣的女生,我會答,我想擁有她的氣質。

每次看雜誌遇上她的訪問,我總會仔細地讀。她是一個很懂得享受生活和愛自己的女生,我就是想成為那樣的人。

從來甚少會有人說我像某某,我也因此而感到自豪(我的樣子夠特別啊)。只是有一次,有人跟我說我笑起來像林嘉欣,我竟然覺得一點也不討厭,還覺得要因此而多笑一點。

Tuesday, May 12, 2009

雜記

這就是愛


雖然婆婆不在了,但母親節那天,一大班人還是跟習慣一樣到了我西環的家吃飯。媽來了,給我帶來了一盒口罩。我笑說,我用不著一整盒啊。她說,用膠袋封好可以放一陣子,備用也好。


自從我搬來了西環之後,媽買甚麼都是買兩份,總是怕我不夠怕我不會照顧自己。



我的回禮是,早在她來到西環之前,我翻箱倒籠的把楊絳的《我們仨》找出來,連《小團圓》一起讓她帶走。那天她讀完了《幹校六記》之後突然跟我說很想看《我們仨》但找不著。


Zack and Miri Make a Prono

在香港這套電影譯了做《四仔棒棒堂》。挺好看,我特別喜歡結果表白那一幕,在滑稽和帶點不雅的環境裡竟然有點浪漫。但我知道這套電影的尺度不是人人接受得到。

功課

Hong Kong Art 的功課決定了寫麥顯揚。最初我打算訪問Joe,寫他的陶瓷就好了,結果時間不夠,只好寫一個已經過世的藝術家。我對麥顯揚的認識,不是透過他的藝術,而是Louise Ho的詩。那次去看麥的展覽,我一見到那件人馬就拉著同是英文系的同學,問她是否記得一年級時讀的英詩。她搖搖頭,我有點沒趣,但我明白不是每個人都對詩和麥顯揚有興趣啊。

我很想要一本Louise Ho的詩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