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最富娛樂性(和教育意義)的節目,可算是《談情說案》。新劇剛播出的時候,報章就已經說該劇有抄襲之嫌,而很明顯,說是「有嫌疑」,也已經很厚道。那篇報導裡受訪者的邏輯也真的可笑至極,有興趣的自己上網找來看看。
除此之外,此劇最大的賣點就是偽科學。雖然我真的很喜歡林峯,但他演的Professor King也真的不夠爭氣,每一集他說的物理理論都出錯。剛好我認識的人裡面,有物理系的博士生,有物理教師,也有生化系的博士生,於是我不需要費神,每天都會有人在facebook上提醒我新一集又錯了甚麼。偽科學就已經夠好笑,但讓我笑得最厲害的,是Pro生的偽英國文化背景。我不是在英國長大,但也總算是唸英國文學的人,也在英國生活了一段日子,大概我也有資格去就我所觀察到的英國人去略評這個角色。
那天我跟A,一口氣看整個星期的《談情說案》,每一次Pro生開口說話我們就忍不住狂笑。記得最初的時候,有一段Kingsley跟Gordon的對話裡,Kingsley暗寸Gordon遲到,那一段還好,帶點含蓄也有點接近英式的sarcasm,可惜Gordon唯恐各位不知道這是「英式的」,把腸也畫出來。後來讓我和A笑起來的,就是Pro生無論做了甚麼跟常人有異的事,Gordon(或其他人,但多數是Gordon)解釋為「因為他在英國生活了很多年」。根據劇情所說,Pro生最大的興趣就是做研究,交際不多,而且他在中學畢業後才到英國升學。所謂「近朱者赤」,Pro生的朋友Gordon如此正常,為何他會那樣「英式」?明明中學的時候會去吃餐蛋麵,為甚麼他「英式」得像覺得香港的一切也很陌生?
今天劇情說到Pro生跟犀利妹去打邊爐,他的樣子簡直就是沒有打過邊爐一樣。他說,他在英國生活多先,吃芝士火鍋的機會比打邊爐來得來。聽到這裡,我笑到停不了,忍不住問一句,究竟他去了哪個英國讀書?如果你跟我說,你吃炸魚薯條比打邊爐多,我接受;如果你跟我說,你家教嚴,家裡不喜歡打邊爐,我也接受。但芝士火鍋?據我所知在英國找個地方打邊爐比吃芝士火鍋容易。
說回英式幽默。英國人覺得好笑的,跟我們覺得好笑的,很不一樣。在這裡住了那麼久,我發現每一次他們說笑話,即是他們的sarcasm,我會一點也笑不出來。反而我們喜歡玩的word pun,他們覺得太直接,不夠含蓄。我們喜歡的「食字」,在莎士比亞的劇裡就經常出現,但原本的莎劇,不是我們現在認知的「高級文學」,而是流行文化大眾娛樂。高尚人士的對話裡,還是會充滿著sarcasm。要做到挖苦人的效果,除了要用字聰明之外,說話需要一種力度,而且要帶一個認真的表情。Pro生的溫文儒雅,比較像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,作為英國紳士,他還欠了一份傲氣。
那一集說到犀利妹請Pro生吃飯,他對吃飯地點沒意見,對菜色沒意見,結果因為菜不合胃口而轉個頭自己去吃意粉。其實在我認知的英國人身上,是絕對不會發生的。英國人很重視公平,人家幫你一次,你就很自然會回禮。如果是吃飯的話,不會爭著點菜,但英國人最少會把把己喜歡的不喜歡的說出來,而不會怕因為自己有意見而冒犯他人。我對Pro生角色的批評,不在於他不夠英式,而是劇中所有人都把他的「紳士行為」歸因於他的「英國背景」,但事實上,他的行為背後的誘因一點也不英式。其實不如說,他貴族出身,家教甚嚴,於是為人君子,這樣我覺得合理多了。
(題外話。A說,Pro生的衣著帶動新的時裝潮流,並能夠用一個數字來形容。而我在想,如果有哪一集有哪一位Pro家的人提到莎士比亞,而以讀過莎士比亞而沾沾地認為自己好有修養,我會笑。劇還是會看下去的。有多少人像我一樣懂一點物理也懂一點英國文化?擁有我這樣的背景,看此劇特別感到有趣。當然最大的原因,還是捧林峯場啦。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