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學學弟K在facebook裡發起了一個很有趣的活動。因為千禧過後已經十年,於是他就邀請朋友們跟他一起回憶十年以來的潮人潮物,重建十年以來的集體回憶。本來正在跟莎記搏鬥的我,看到這個邀請也放下書本細想十年以來在我生命中的潮流。
零零到零九,這個十年跨越了由我中二到大學畢業的時間,正正就是一個人成長最急促的十年。中二正正就是一個人開始建立個人形象的年紀,上到大學喜歡的事和物就變成是身份認同的一部份,從前可能會因為別人用outdoor袋你就用outdoor袋,上到大學你就會問究竟Burberry還是Westwood比較配合個人形象。這十年裡在我生命裡的潮流,應該從何說起呢?先說穿的吧。
記得中二的時候我穿衣的品味超級奇怪,那是由於那個年紀的我正值於「裙褲交界期」,大多穿牛仔褲,可是又心思思想穿裙子。於是買回來的裙子都很奇怪,跟上衣和鞋子永遠不搭配。那陣子即使穿裙子都是穿波鞋,配長及小腿一半的花襪。記得那陣子女生之間興起用肩袋,但我用了一會之後有意識地反叛,又回歸背包的懷抱。中三四的時候的打扮不知怎的竟然走成熟路線,買的衣服全都是淨色的,外套就只有黑、白、灰,而且喜歡上中褸,貪其女性化的味道。真正開始女性化的打扮,應該是由中五開始。那年秋天媽給我買了裙子穿去考長笛,自始我就不斷買裙(到現在我看到漂亮的裙子還是會以收集精品的態度來買,但現在我只愛連衣裙)。說起來,我買衣服愈來愈挑剔,牌子也愈來愈高檔。千禧年的時候剛好就是我獲准自己置裝的年紀。那時候最愛去花園街買衣服,偶爾也會在好運中心沙田中心買,後來就變了去Esprit、ceu、vertical club、opa,到入大學的時候,就已經是izzue、bread and butter,後來再誇張一點,就去買toup a coup、FCUK,甚至initial和AX。
關於鞋,我也有週期性的寵兒。中二的時候,即是最初能夠跟朋友去買衣服的時候,選鞋還是以價錢為主要考慮。我會買顏色鮮艷的但不能穿去運動的「波鞋」,即是那些沒牌子、有點厚底和會滑腳的便鞋。後來就開始買有牌子,但還是不能穿去運動的波鞋。再後來,到了不停穿裙子的日子,就開始買沒牌子的平底鞋和涼鞋。然後,在中六的時候,開始穿Joy and Peace那些很漂亮但不太舒服的鞋,就一直在那裡買鞋了。上了大學之後,因為自己賺到一點錢,我幾乎每一季都買三對鞋,好恐怖。
最受他人影響的,可算是飾物和髮型兩項。飾物我不打算詳細說,因為直到現在,我還是週期性地收集某類飾物,有時候是耳環,有時候是項鍊,有時候收集某一個motif的,而每次的瘋狂收集,都是緣於看到身邊有人把一件精品戴在身上。最不知所謂的那一陣子,是收集公主髮夾和髮簪。對上一次應該是收集項鍊。我的髮型潮流,真的完全是跟身邊的人轉。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從小就留一把長頭髮,直到大二才決心剪掉。初中的時候我多數是束馬尾回校,只是有時候,會突然想女性化一點,就會偶爾束公主頭。直到中四的時候,由於某人說我束公主頭比較好看(而他一直不願意直說的理由就是我的臉很圓),我就一直束著公主頭上學,直到我們不再說話的那天,我刻意地束了一條高高的馬尾回校。中六時興起陶瓷曲髮,我看到同班同學的頭髮很漂亮,於是我又明目張膽地去電了一個髮。那陣子我對上學的髮飾很講究。學校只容許黑和深藍的髮圈,於是我就搜羅了大大小小星形的、心形的髮飾,都是黑色和深藍的,沒違規。曲髮的時候我多會束兩條辮的公主頭。不用上學的時候,因為受家姐影響,我就試著束髻,用一支髮簪支撐,很高難度。上了大學之後就幾乎不再束頭髮,但染過古怪的顏色。我想,我算是很遲才第一次染髮吧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